11月26日晚,图书馆多能厅座无虚席,大家聚精会神地恭听人文社科学院基础教研室主任、人文社科学院党支部书记王国桢副教授精彩讲座。王老师以“自由与公正:人体器官移植的伦理思考”为题,详尽地分析了当今医疗领域的人体器官移植现状和伦理困境。
“人为什么要器官移植”?“什么是器官移植”,王老师首先从这两个问题切入主题。他认为,器官移植的人性动力是源自人追求健康、长生渴望。所谓器官移植(organ transplantation)是将健康的器官移植到通常是另一个人体内使之迅速恢复功能的手术,目的是代偿受者相应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丧失的功能。广义的器官移植包括细胞移植和组织移植。器官移植技术最早可以追溯至一百多年前的血管吻合术,但是真正的器官移植技术开始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中国的人体器官移植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在20世纪70年代末逐渐发展起来
人体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我的身体谁做主”?我们自己能否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身体?对此,王老师给大家详细地讲解了从古希腊自然哲学、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再到中国的儒家、道家的身体观。人体器官移植的第二个伦理难题是“器官可以买卖吗?”,“器官捐献就应该无偿吗?”,王老师列举国内外对此问题不同的看法,并介绍了伊朗、新加坡等国家在此方面的实践经验。
王老师最后又对“胎儿器官、组织和细胞移植的伦理”以及“我的器官谁能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器官移植为例,介绍了美国在此方法一些成功经验。最后,他以一段发人深省的结束语即“我们从谁来捐献?怎么捐献?捐献给谁?对器官移植中的伦理问题展开了思考。应该说捐献器官这只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人类终会摆脱器官的捐献,实现真正的长生梦想。”作为他的讲座尾声,之后他又对那些满怀求知欲的同学所抛出的问题详细作答,最后圆满地结束整场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