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6日,遵义医科大学人文讲坛(第十五期)在遵义医科大学道德讲堂隆重举行。本次讲坛邀请了三位知名的新文艺工作者进行主讲,分别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竹漂的传承人杨柳、高级行香师翁小璐,以及中国摄影家协会新摄影工作者王珩珺,遵义市文联新文艺群体科科长琴洁主持本次讲坛,遵义医科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230余名参加。讲坛由遵义医科大学人文医学研究中心、遵义医科大学团委、遵义市文联联合主办。
第一位主讲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竹漂的传承人杨柳老师。杨柳老师今年24岁,在奶奶的鼓励和影响下,她从7岁就开始学习独竹漂,15岁的时候,开始尝试将舞蹈融入独竹漂,如今,网络和自媒体时代更是将杨柳老师的这项民间绝技传播到海内外,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了这一来自贵州遵义的宝贵遗产。在现场,杨柳老师为大家生动讲述了学习独竹漂的难忘经历和故事。面对不被认可、没有舞台、寒冬酷暑、蚊虫叮咬、无数次的摔伤跌落,杨柳老师都咬牙坚持过来,从未想过放弃。独竹漂,是属于她的舞台,更是她的梦想。她用坚持和热爱成就了自己,但不仅仅于此。对她而言,她更想让这项中国文化划出国门,漂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如今,她依旧在不断的学习和创新,努力尝试将中国其他传统文化,如川剧、戏曲、汉服、剪纸、香道、茶道等融入独竹漂。讲座最后,杨柳老师发自肺腑的感概到:“何其有幸,能够生在遵义这座山水宝地的红城,得以学习到独竹漂这门绝技;何其有幸,能够生在这个好的年代,得以借用自媒体进行传播;何其有幸,能够生在我们这个伟大的祖国,祝中国文化能够繁荣昌盛、代代相传。
第二位主讲人是高级行香师翁小璐老师,她一直致力于推广和践行中华传统香文化。整个会堂弥漫着檀香和沉香的香气,大家在袅袅香烟中静静地聆听翁老师为大家带来的中华香文化品读。翁老师从香之伊始“燔木升烟”说起,带大家回顾了从先秦、汉晋、隋唐、两宋、明清、明国到现在香的发展史。翁老师将香之发展的故事娓娓道来,有汉代文武百官口含鸡舌香上朝、刁存口臭皇帝赐异香、张谦出使西域引进国外香料、隋炀帝时期每除夕夜焚沉香、两宋时期文人雅士吟诗做赋共赏香等趣闻趣事。并且,翁老师通过一张张图片为大家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香炉,有先秦时期的鼎炉,汉代的博山炉,唐代的帝王炉,北宋的三足鬲式炉、杯炉,明清的炉瓶三式等。香承载着中华民族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以香观人,以香养性。谈到香水,翁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东西方香的差异,燃起了大家对中华香深入探究的兴趣。最后,翁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场“香礼仪”的演示,使大家切身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第三位主讲人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新摄影工作者王珩珺老师。王老师作为新文艺工作者,利用自身的网络微博资源,号召社会群体、企业等开展关爱山区儿童,关爱弱势群体、孤寡老人、残障儿童,网络助学等爱心活动,目前共筹集图书8000余册,爱心基金80余万元,被评为“遵义市道德模范”。王珩珺老师访问过很多先进工作者,拍摄过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他一直在利用自身力量传递遵义好故事、好声音、好影像;也一直在积极号召新文艺工作者,利用自身特点,传播家乡非遗文化,传播家乡民情风俗。在此次讲座中,王珩珺老师详细为大家讲解了新闻的写作方法。他围绕新闻的5大要素、标题的五大需求、新闻的结构、制作标题的八大参考模块、新闻的特点、新闻价值判断原则和公式六大方面进行阐释,使大家对新闻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且,王珩珺老师还与大家分享了许多摄影作品背后的故事,震撼而又感动。最后,王老师表示:“愿以云翳,装点黄昏,希望一直能够在浩瀚无边的网络中,发出自己微薄的声音,爱传递,传递爱。”
遵义市文联新文艺群体科科长琴洁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怀揣热爱,奔赴山海,也更希望能从同学们之中发现更多新文艺人才,成为我们的“珍珠”,使这串珍珠项链越串越长。”(审核:李荣远;撰稿/摄影:薛文宁)
[图片]